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李丹2010年取得IPA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近八年,曾在大学任教,现兼职于民办语言学校。所教授学生基本为在华使馆的工作人员以及外企职员。为了扩充知识,曾自学商务管理及导游。喜爱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各项活动。工作至今仍十分热爱这个工作。
在给新学生上课以前,我们一定会碰到的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些了解。怎么了解呢?通常老师会在上课之前问学生一些问题:为什么学习汉语?是否有考试目标?之前是否学习过汉语?有没有学习过其他语言?做什么工作?工作单位里中外同事的比例?工作中是否会经常跟中国人打交道?在中国工作多长时间?回国后是否还会继续学习汉语?问这些问题,除了可以了解学生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课上要以学生练习为主,还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学生的需求。下面就这些问题以及答案反映出的学生需求,我将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
第一类问题:为什么学习汉语?是否有考试目标?
就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以生活需求为主。这类学生会告诉你,他学习汉语是因为现在住在中国,学习汉语之后在生活上可以方便一些。这样的学生可能自我要求不高,对他们的教学前期以设立各种生活场景为主,教学内容也先以生活类为主。比如:生活中的吃住行相关场景,生活中各种手机软件的使用,在国内旅游前需要学习的旅游相关内容等等。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在满足了学生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工作、爱好,挖掘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向更高水平学习的热情。
第二类学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及工作需要。
这类学生会告诉你,他学习汉语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或者他工作的单位大多为中国职员且外语不好,或者他们的工作中需要经常跟中国客户打交道。对他们来说了解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客户,对工作有帮助。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需要在课堂上适时地加入一些文化类的话题。比如:对汉字来源以及结构的说明,对中国节日以及风俗的介绍,对当下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中国国情的理解,与他们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介绍一些文化差异及背后的原因等等。
第三类学生以考试为目的。
这样的学生一部分为来华的留学生,HSK考试的成绩是他们拿到学位证的必要条件;一部分学生是日、韩公司的职员,汉语水平证明是他们职位晋升的条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想给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画个句号,然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的学生,我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适量添加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并安排一定时间的考前复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对于零起点或者初级学生,仍应以生活相关内容为主。比如:吃饭、购物、打车,这是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词汇上不必吝啬,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名词。比如:食品、饮料、水果、海鲜、菜名、地名等等。板书时一定要汉字和拼音都有。拼音方便学生做笔记,汉字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介绍汉字组成,常见偏旁部首的含义;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拍照,方便在实际场景中的使用以及与朋友进行文字交流时使用。学生在看老师书写的过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输入汉字的笔画笔顺。汉字教学之初的手写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组成,因此是必要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以上三类学生的不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一些高级学生,即水平在六级以上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上课都要有一本基本的教材,这样学生学习上可以有据可依,也知道自己学到哪儿了,在哪个水平。教学内容和速度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学习上接受快的学生可以多给一些教材外的内容,接受慢的学生则最好先以课本为主。第二类问题:以前是否学习过汉语?有没有学习过其他外语?除了一点儿汉语也没学过的学生,一般我都会问清楚学生以前学习的总时长、每周学习次数、每次的学习时间、使用的教材、学习过的内容,以及上次学习离现在多长时间,并且要发一些中文信息,看看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让你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记忆力、汉语使用率,以便安排合适的教材。新学生的测试结果如果介于两本教材之间,学生对已经学过的东西掌握得不好,那么就要选择水平较低的教材,很多词汇语言点可能学生都学过,但是用不同的教材感觉会很新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查漏补缺,以便更好地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如果学生对已经学过的东西掌握得很好,并能经常使用,甚至自学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内容,那么可以选择水平较高的教材,让学生踮着脚也能够得着。可以告诉学生他可能会觉得有点儿难,但是学习起来没问题。这样会给学生很大的自信心,也是对他自己前一阶段学习的肯定。一般欧美学生可能会一、二种外语,大部分是拉丁语系的语言,所以需要特别询问学生是否学过韩语、日语。如果一个学生学习过几门外语,通常说明他对语言敏感,并且对学习新的语言有浓厚兴趣,这样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如果学过日语或者韩语,那么他们在学习汉字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在教学中利用好这个优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教过的一个加拿大学生,他在日本住过三年,会说日语也会写汉字,所以在上课初期,我会试探性地出汉字,看学生是否理解意思。很多时候他能说出词的意思,这让他很有成就感。另外,找出意思不一样或者写法不一样的汉字的异同,这样的对比有利于记忆。就这样,我们在从零基础开始上课的几个月时间里,学习内容已经涉及到了天文、地理、生物方面的词语。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我适时引入了语法,并加强学生在口语方面的成段表达能力。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如果喜欢学写汉字是最好的。对于写汉字比较难的学生可以尽早教会他们使用汉字软件输入,带领他们用微信发生词、短语、句子,慢慢增加到小段落。作业也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能用中文发微信发朋友圈,学生会很有成就感,本来觉得非常难学的汉字似乎没有那么难了。有了成就感就增加了信心和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三类问题:做什么工作?工作单位里中国同事和外籍同事的比例?了解了学生的工作,可以关注一下他工作相关的信息,给出一些工作相关的场景及所需词汇。同样的语言点,可以用不同的场景练习。工作相关场景是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会因同事对他们能说出那么专业的词汇和语句表现出的惊讶而获得成就感。这些内容学生会经常重复,而重复对于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一个生词或者语言点,我们可以变着花样让学生重复七遍就是好老师。我觉得这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能想办法让学生在课下继续重复则更重要。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印象深刻,慢慢地把书本上的内容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无论学习多好的学生,如果一段时间不接触汉语,水平仍会下降。学生所在的工作单位的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语言非常重要,如果他们的工作环境中中国同事的比例很高且外语水平不高,对他们的语言学习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学生有助理、有翻译,中国同事的外语水平也很高,那么他们的语言学习速度可能会比较慢。这其实跟之前提出的问题一样,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复率不高。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与学生共同设立情景,课上多练习,并鼓励学生在课下多说、多重复。
第四类问题:在中国住多长时间?回国后是否还会继续学习汉语?工作中是否会跟中国人打交道?这类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计划。如果学生在中国的时间为半年到一年,那么正常情况下要安排学生学完HSK二级词汇语法,并在口语上达到HSK二级水平。学习快的学生可以加入三级词汇及语法。学生最好能在离开中国前参加HSK二级或者三级的考试,给他们的汉语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是希望他们在回国后能够继续在本国学习或者通过网络学习。如果学生在中国工作时间为三年或三年以上,目标为通过HSK六级或可以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可以看懂文章、听懂新闻。那么,这样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可以更灵活和丰富一些。一般我会在课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加入工作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加入成语故事、简单的古诗、一些国学内容;加入时下流行语,网络语言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跟随社会生活变化的脚步。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想法行为,有共同话题。以上是我根据过去近八年教过的学生进行的分类及分析。通过对以上四类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在HSK分级中的各级别内容是可以根据情况穿插进行的,有些在六级词汇表中的生词,如果学生需要或者想知道,为什么不告诉他呢?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灵活的。比如:上课时或者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场景,对解释一个词汇一个语法特别合适,我就会提前教给学生,他们可以很快理解并记住。这时可能不会给他们做太多练习,但是这个新的词汇语法学生因为有实际的场景会记忆深刻,以后课本上再碰到,便很容易接受。所以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我的体会是“教无定法,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进行教学”。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需求,有时甚至要想到学生没有想到的方面,满足他们的需求。让汉语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变成一种渴望。当学生告诉你,他希望每天不工作只学汉语的时候,那你就找对了他的需求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在新加坡教授对外汉语的一点经验